后一页 前一页散文精选 目录

书画琴棋诗酒花

北美世界日报
戴碧晨

一我18岁的侄女、棠山居士归昀,最近从外州来和我同住两个礼拜,她心里有掏不完的感触,对人和人生有做不完的比喻,她对我说:“姑姑,我觉得我像水。

““你昨天不是说你像云吗?”“水有三态,云只有一态,我同时也可以像冷凝的冰,像清流的水,姑姑,你觉得你像什么?”我除了生产时觉得自己像母猪外,已很少去搞这类文学小把戏了。我看看窗外,不!窗外所有的东西都是属于年轻人的。我只好在厨房找答案,没来由的,我说:“我觉得我像一块猪油。”

“你乱说。”她笑道。

“笑什么?猪油也有三‘太’:太油滑、太多余、太无益。”

她站在人生的起点上,用已累积的课本知识来对比未知的人生,人生对她似近实远。她抓不住核心,只好用文字、意境来捕捉周围的氤氲之气和朦胧之美。也就是说,明明是瘦巴巴的人,她不说“竹竿”,却要说“玉树临风”;明明是孤傲的”“人,她不说“不合群”,却要说“一人独钓一江秋”。她周围的人不是风就是雪就是星星月亮太阳,唯一不被拿来做比方的就是她妈。我听着她对人物的叙述,觉得有趣又伤感,不必戳破她吧!有这样理想化、美化的心境,社会上才会有偶像事业,如果社会上只有中年人,那么当道的将是一群讽刺家。

用了18年的名字,她认为毫无味道,于是替自己取了别号,陶醉在文字的情韵中。“归昀有非常深厚的意思,”她说,“昀是日出,归昀是回到日出的地方,日出在东方,那表示我是东方来的女孩,同时我又具有太阳女孩的骄傲。”这番解说对我而言,简直比屈原的“天问”还难懂。

不仅如此,她连儿女的名字也取好了,女的叫“子蕴”,男的叫“子容”。她认为我也该有个别号,帮我取名“弄尘游人”,她的意思是“玩弄尘世、优游人间”。我说听起来像清道人”,我情愿站起来扫地。

如果人生是舞台,她便是戏台前感应力最强的观众:崇拜主角,赞叹布景,期待情节;然而随着剧情越走越深,越走越久,她终会一次次发出这样的疑问:“是真的吗?”“怎么会这样?”或“本来就是这样!”脸上随着剧情喜怒哀乐的表情越来越少,在若干年后终于变成和她姑姑一样,成了戏台上的道具师,看着演员上妆、换衣,不发一言。

我要如何向18岁的女孩解释,“水”怎么变成了“猪油”?二她在浴室光着上身,我偶尔看到,眼光惊得收不回来。

丰满的乳房对着我,粉红色的圆晕大大占据了顶峰,柔柔的散着诱人的光辉。

我被一种“久违”的恍忽感觉迷惑了,那是原本的颜色吗?那曾是“我的”颜色吗?在粉红色和暗红色之间,发生了什么事?”“在肚子里怀小生命的那段日子,身体各部门就在昭告女人:从炫亮的舞台退下吧!你不能再去吸引男人!粉红色太娇艳了,娇艳招惹蜂蝶,为了使女人安心哺乳,惟有把它弄丑、弄暗。

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个乡下阿巴桑,天热就穿一件薄衫,两个喂奶过度的乳房,像被压扁的面团,松松垂挂胸前,乳房对她,恐怕只等于两个用过的口袋,随身带着而已——相信年轻时她也曾坚挺着胸部,受尽男人的注视和崇拜,只是如今在生活的折磨下,她风华尽褪,女人身体最骄傲的一部分,变形落魄至此,甚至引起路人的讪笑。

我看到整形杂志上,把产后乳房下垂当成女性最大的悲哀,意思就是“你完了!”如果身体是机器,产后女人的乳房和肚皮是折旧率最大的地方,好在肚皮不会引发性感应,否则社会上必然会兴起肚皮整形风。

我想起父母年轻时,那个“有男有女,三个恰恰好,有女无男,一直生到老”的年代。蔡家七仙女的妈似乎一年到头都敞开着乳房,当众喂奶,即使旁边有国庆阅兵也不在乎。到我这个年代,没有人在院子里一边乘凉,一边喂奶了,当然主要是因为再也找不到院子的缘故。到我侄女这个年代,女权高涨,谁知道呢?我要如何向这位已在憧憬家庭生活的女孩解释,因结婚、生殖、岁月而失去的粉红色,岂仅限于她的胸部而已?三她气呼呼地说:“我妈凭什么管我?她怕我吃亏,她会伤心,那还不是为她自己着想,她才是自私的!”辩论社主辩竟然如此词不达意,其中一定有什么和逻辑无关的东西在作祟。

她具有超越年龄的辨别分析能力,竟能从我随口谈的几件事情中,说中我最细微的心情。我有充足的自信能当她信任的朋友,但是当我也把她当成最知心的朋友时,我不免诧异了。我们可以彻夜谈论女人的心情小秘密,印证彼此的经验,谁也不笑谁。

她说:“为什么我能和姑姑谈得那么好,却不能和妈妈沟通?”我说:“很简单,因为我不必对你负责。”

不是吗?当她小时,她母亲像赶鸭子似的逼她练琴,做功课。我看了大为反感,“好好说”不行吗?可是轮到我管教孩子时,“好好说”只限于开学第一天,钢琴第一课。除非是那种天造地设的孩子,否则孩子本性永远是和父母的希望完全相反的。一开始你拿着一把尺,在每一刻度上规划好孩子的进度:每晚七点到八点做功课,吃十分钟点心,亲切对话二十分钟,弹钢琴半小时,妈妈坐在旁边,帮他们打拍子、翻琴谱,九点喝牛奶,九点二十分检查书包,三十分洗澡上床睡觉。

不!这是修道院作息,不是家庭的。首先,孩子对功课没有虔诚的信仰;再来,他们没有清修的决心;最后,父母也不是神的使徒。

所以父母、孩子的耐心和毅力马上就用完了,父母只有一条路好走:叮咛叮咛再叮咛,唠叨唠叨再唠叨,虽然效果难测,但是说了才安心。有一天你可以告诉孩子:“早就告诉你了,谁叫你不听……”或者告诉朋友:“跟他说了一百次,孩子不听话也没有办法……”父母不是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的白痴,更不是亲子沟通蠢蛋,只是他们的期望焦虑,不是纸上文章、专家座谈可以消除的;况且,谁有时间来等那些专家意见、心理咨询奏效?当然知道女儿日记不能看,可是天天打电话来的到底是哪个浑小子?你到底是要提心吊胆三个月,还是要偷偷地触犯一下隐私权?当然知道女儿自有主张。可是你到底是要等她30岁以后再来和你讨论,还是逼供一番、大吵一架至少也会提供点线索?我对侄女说,我可以欣赏你恋爱时的酣醉之态,但是我不必面对你酒梦俱醒时的心醉和泪水;我可以赞扬你男友的外表和学识,但是我顾不到他对情感的稳重;我可以和你大谈诗词文艺,但是我不必管你日后如何营生;我可以畅述自由意志的快乐,但是如果你迷路了,我不必把你接回来。

我希望我已解释清楚,亲爱的侄女,我可以做讨人喜欢的姑姑,未必能做你讨人喜欢的母亲。对18岁的女儿来说,不受欢迎的父母,是父母的必然之罪。□

后一页 前一页散文精选 目录
返回大语录